一年多時間,巖板從原來僅有的7條生產線;到今年末;國內巖板投產的生產線基本上已達100條左右,且目前暗流洶涌的巖板賽道仍然不斷有相關行業企業加入。
行業內人士分析,目前生產制造的增速飛快,超過消費者的接受速度以及巖板定制的加工設計速度;提前出現假“飽和”現象。早在二十年前年瓷磚產量還不到20億平方的時候,國內幾乎每年都在談及“產能過剩”的話題,結果一直發展到2018年的100億平方,才出現產能過剩現象。
與瓷磚一樣,巖板其實也是一種很容易同質化的產品。如果只按照傳統思維去做巖板,走老路作為建筑空間上墻下地來裝修,永遠到不了“新大陸”。只有積極發力于巖板深加工、設計、應用、交付、服務等各方面,成為更多應用領域的飾面材料,并參與到新市場;從半成品走向產品。才有可能實現差異化競爭,打造消費;保證巖板的利潤空間并拓展巖板的應用發展空間。
蒙娜麗莎集團副總裁劉一軍認為,巖板有五大發展方向,一是裝飾性:更大規格、紋理精細;2、二是高性能:超厚、超薄、高韌性、耐磨防滑等;三是多功能:遠紅外、發熱、調濕、可烹飪等;四是家居化:巖板、家電面板、個性化藝術定制;五是裝配式建筑建筑用部品部件化:裝飾保溫一體化、輕質陶瓷板、發泡墻材板、薄板復合板。
然而目前而言,市場上的巖板分為,一是石材大板類;二是厚板類,用于柜類產品;三是小規格的巖板。但據了解,在成都新流行的小規格巖板價格殺到五六十元一平方,以及在市場上被搭配在一些低端或者品質不好的配件上出售,導致小巖板的檔次被拉低。小巖板前路未卜,其發展前景如何要看陶企能不能轉過彎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陶企跨界的領域很集中,都是一些加工廠、家具廠,這樣很容易同質化浪潮淹沒。應用沒有設計創新,無論是簡單的餐桌,還是櫥柜、衣柜、浴室柜,無非就是款式、大小、厚薄,都沒有明顯的區別。只能走下行路線,消費者沒有獲得新鮮感、設計感;結果無疑是殘酷的拼價格戰。
而目前轉戰巖板最明顯的石材行業。站在廠商的角度,的確巖板跨界打劫了石材行業;但站在瓷磚經銷商的角度,石材經銷商跨界打劫了它們,石材方面往往更具備匹配巖板的服務能力。兩者間的界限愈發模糊的同時,帶動瓷磚經銷商也開始做深加工服務。
從目前數據統計來分析,若按照巖板生產線在國內大概是100條計算。進口設備,據統計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不超過30臺,大概有60到70條線是屬于科達和恒力泰提供的成型設備,實際上國內目前70%以上的生產線由科達和恒力泰國產設備提供。
在福建水頭,相對于2017年,現在當地的進口巖板銷售比例大幅下,進口品牌的代理商已經轉做國產巖板。有業內人士表示,“曾高峰時,水頭市面上80%的巖板幾乎都是進口品的;而在國內巖板生產線大量激增下,進口巖板在性價比上基本不再具備競爭力了。”
巖板的銷售包括井噴期其實是從石材業里面發生的,即深加工和服務才是銷售的開始。言之,陶企將加工、整合、渠道商三者之間的立體的模式真正做好,才是真正得抓住了這個機會。不少石材商認為目前巖板整個銷售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現階段市場具體保護性戰略還沒有,合作時對巖板產家產生不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