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的核心,在于創造產品價值。通過產品的流通,進入消費市場,獲取市場占有率的同時實現了價值的傳遞。
古往至今,好產品之品牌無一不是靠深耕積淀,靠品質,靠市場口碑的傳播力。如西湖的龍井茶、靠的是手工炒制工藝;景德鎮的瓷器,靠的是高超的工藝技法;以及杭州的絲綢,貴州的茅臺酒,宜興的紫砂壺,佛山的陶瓷……即便是新科技、新技術、新零售的產生,產品也無法離開技術創新;自靠核心技術及品質取勝。
然而,整個經濟大環境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已是不爭的事實。商品邏輯從“人找貨”變成“貨找人”。一時間,眾多制造類企業包括陶企在內的市場營銷人員在企業經營活動范圍里的地位不斷得以提升。一位深耕瓷磚行業二十余年的資深人士透露,如今,不少陶企內部的營銷人員一步步開始超越技術研發人員,權利比研發人員大,收入比研發人員高,資源比研發人員多……隨著市場爭奪進入白熱化,營銷系統逐漸成為陶企的主抓手,生產系統開始受到漠視。
在國內,重視產品和技術是一件政治上正確的事,即使是以市場營銷為導向而起家的企業都是如此。但陶企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某種程度上迫使企業不得不輕產品重營銷,過度的依賴市場營銷上面來。“銷售即生意”,言之最終把錢賺回來完成達到目標似乎更重要,以此企業招兵買馬的營銷人員越來越多;資源均集中在了營銷系統方面,而對于創新研發系統方面敷衍了事,因此產品質量差;但是銷售和傳播卻聲勢浩大。
請不要過度的渲染所謂的市場化,當營銷人員滿天飛的時候;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你的產品真不怎么樣了。
以營銷渠道管理起家的格力。與“格力”、“空調”畫等號的董明珠,是銷售出身。外界很多人認為董明珠不懂技術。但是,董明珠對技術人員的重視程度,一般人比不了。她曾多次談及,無論做空調,還是賣空調,都推向一種極致狀態—投入巨資自主研發,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最討厭做營銷。殊不知,這種說法正是董小姐營銷手段的高明之處。
我們可以看到,長期以來營銷在中國被誤解為銷售和傳播,以至于消費者認為營銷就是忽悠,營銷人員能把蘋果腐爛說成生物發酵,能把梳子賣給和尚,能賣冰給愛斯基摩人……換句話說,過于強調營銷模式,出現了嚴重的本末倒置,產品是制造業的泥土,那么營銷就是制造的花草。很多時候,當花草已將泥土遮擋住時,甚至忘了那些濃密的花草是成長在泥土上面的。
營銷為“龍頭”本沒有錯,但特別喜歡把營銷視為銷售,把銷售目標當策略的陶企,帶來一個很致命的問題?是自身的研發能力。因為快速崛起,長得太快了,缺鈣,尤其是一旦打開海外市場,隨時面臨著很多的專利被訴訟的可能,這就阻礙了企業的快速成長。
市場端,有關營銷的新理論層出不窮,真偽難辨。太多數的陶企認為市場營銷很容易,需要的財力、資源不多,有充足的市場調研,產品更新迭代,營銷文案能抓住消費痛點,消費需求與社會文化融入產品,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一系列營銷搞得風生水起,然而,產品卻 “換湯不換藥”,更無多少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
自主創新性技術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需要更為漫長的過程;每一階段都充滿不確定性。或等不到技術轉化為成果的那天,就因受大環境影響資金鏈短缺失敗告終。
陶企縱觀21世紀,當代的中國高科技領域,蛟龍號探海、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超級計算機、三代核電技術、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飛機、火箭、航空母艦、半導體等高超技術遙遙領先。反觀,飲料、服裝、美妝等消費市場長期被歐美品牌主導著,國內那些以市場營銷為抓手行業領域卻遲遲沒有誕生出世界領先的品牌。擺在眼前事情的真實情況比喻雄辯更有說服力;不是嗎?
近幾年,美國不斷打壓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打壓華為目的為了遏制華為自研芯片發展,避免華為自研芯片帶動整個中國科技產業升級。目前華為海思半導體布局自研芯片種類繁多,從手機終端芯片—海思,再到PC/服務器芯片—華為鯤鵬等。而在2019年據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強榜單中,符合評選標準最具綜合性、尤其品牌影響力的;換言之評選出來的都是強企業;國內僅只有華為一家。
回顧到陶瓷制造業本身,唯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長遠發展。陶企捫心自問,當下,是否任何的陶瓷產品、品牌都在追逐市場,過度依賴營銷。大而不強是的產業,究其本質,不是因為中國經濟條件落后,而是企業普遍對市場營銷科學有著狹隘的認知;對于用核心技術、用高品質的產品去服務世界漠視無睹。
當然,這也并非是兩者調換聚焦點(重產品和輕營銷)就能解決的;營銷與研發,是陶瓷制造業發展目標前行的兩個輪子,務必把握好兩者間的匹配度和平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