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第11個“雙11”。今年升級最大的變化是:不只在11月11日這一天爆發,消費者可分兩波購買,11月1-3日是第一波,11月11日為第二波。

曾幾何時,消費者便習慣性從互聯網獲取信息,有什么疑惑,直接上網找答案;想了解某個企業品牌,直接上網搜素……疫情后的今天,互聯網大勢或能更清晰明了。
在剛結束不久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很顯然,這場 “雙11”是疫情之后全球最大的消費季,兩波售賣期的創新設置,商家創造更長的生意時間窗口,消費者亦有有更充足的時間充分選擇。上海財大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鐘鴻鈞分析認為,“雙11”不僅是簡單的線上消費,也是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走老路永遠到不了新的地方。反觀,陶瓷行業對“雙11”的關注始于2014年,那一年的雙11期間,瓷磚類銷售總額突破2000萬。其中,哈德遜居瓷磚品類銷售排行榜首、萬美和唐夢位列第2、3名,這個排行榜前十中,傳統陶瓷品牌只有東鵬和馬可波羅,分別占據了第五和第八的位置。
爾后的2015到2016年,雙11期間瓷磚行業市場格局再度發生變化,2016年瓷磚行業共有4家品牌銷量過億,東鵬瓷磚首破2億元大關,諾貝爾以1.73億元緊隨其后;而金意陶和依諾分別以1.56億元和1.39億元位居第三和第四。這兩年里,不少傳統陶瓷品牌看到互聯網已經成為陶瓷行業在新時代的又一大武器紛紛上線發力,探索電商的腳步會逐漸提速,依托自身的線下渠道、供應鏈、規模優勢一路高歌猛進;而淘品牌面對傳統陶瓷品牌的發力,便開始退位。
2014年到2016年,“雙11”期間瓷磚銷量可以說是跨越式增長。但從2017年起,這兩年里瓷磚行業似乎在電商渠道領悟到了什么,不再一味追求數據上的增長。2017年的成交金額過億的瓷磚品牌有3個;2018年只有1家,且部分往年經常參加雙11的陶企選擇不參與。到2019年陶企甚至不再披露雙11具體成交金額。那么,后疫情時代的2020年,陶企在“雙11”又將如何發力,會取得怎樣的成績?我們拭目以待……
其實,瓷磚類的銷售不再強調數據是可以理解的。綜合來看在整個泛家居,陶瓷磚是低關注度的半成品,買回去還需要請人鋪貼。綜合各方信息,待解決,一方面經銷商把線上店鋪視為競爭對手,采取多種手段截流客戶,導致整個產品價格體系出現混亂。由于行業的屬性決定了電商無法代替經銷商,避開經銷商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反更需要有眼光和有效率的服務商。另一方面,出自于消費者的投訴,若繞開經銷商由總部發貨,物流成本太高以及買多了沒法退;整批發貨,買的不夠想補買更是無法實現。后“雙11”階段,陶衛企業還面臨著的配送、安裝等服務能力,也可能會發生退貨、賠付、訴訟等等一大堆難題。
比起一份靚麗的銷售數據,瓷磚企業的重點已轉向聚焦打通線上線下各個環節的買賣鏈條。面對低關注度的陶瓷商品絕對不能做純線上,脫離不了實體店,要線上線下結合;其次,相對于物流層層轉包導致破損、物流成本、鋪貼應用、退換貨等難題,價格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售后和服務體驗比價格還要重要。如何打通從下單到出倉到完成鋪貼之間的數十個流程,最主要還是穩定的銷售與服務模式體系。其銷量反應好壞,供應鏈的便捷高效程度決定生死。
亦有業內人士分析,網絡化當代通過天貓等等去擴大品牌的曝光度和關注度,相比傳統的廣告牌效果肯定要好。值得注意的是,談及新零售是通過線下引流到線上,而陶瓷行業也能反其道而行之,線上引流到線下。目前的陶企可以通過類似如酷家樂等這類軟件在線上快速給消費者完整展示裝修全效果,做好充分的展示,為客戶省時省力;再者把消費者引流到線下門店進行實地參觀體驗而實現高轉化率。
這幾年隨著“雙11”總成交額步步為營,一路走高,里面存在眾多假冒偽劣、價格欺詐現象以及部分商家重視銷售輕視售后服務也常常招致消費者的不滿,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不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出的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不向消費者提供購物發票、售后電話無人接聽形同虛設、商品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卻要求消費者去鑒定、不履行“三包”義務、對消費者退貨或者退款請求拖延處理等。 這一系列種現象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這對整個行業產業鏈條、市場生態圈都帶來毀壞。而行業一貫推崇的價格站,從線下暴走到線上,違背了產品價值,為殘次產品提供了枯木逢春猶再發的機會;給行業的長遠發展帶來隱患、結構調整帶來困難;言之陶企絕對不能打響價格戰的廝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