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將畫上句號,回望這一年的家居建材行業,各種營銷模式讓人眼花繚亂,部分模式另業內人士津津樂道并效仿,而也有部分讓人審美疲勞。在商家們爭相用不同的方式和營銷噱頭引客的時候,也有業內人士提出了質疑,“嘩眾取寵”的噱頭式的營銷能走多遠?家居業的營銷模式銷究竟應該怎么走?
如今的家居建材行業,呈現出成本上漲、競爭激烈的行業新常態,各家居建材廠商為吸引消費者眼球、搶占客戶注意力,花費了不少的精力在營銷模式上,但營銷效果卻以慘淡者居多。有相關專業人士表示,行業整體的品牌化運營水平依然不高。更有人調侃稱,家居建材業形形色色的營銷噓頭,直逼娛樂圈的炒作手段。總結今年行業內各大營銷模式,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概念式營銷:
所謂概念營銷,是指企業在市場調研和預測的基礎上,將產品或服務的特點加以提煉,創造出某一具有核心價值理念的概念,通過這一概念向目標顧客傳播產品或服務所包含的功能取向,而激發目標顧客的心理共鳴,最終促使其購買的一種營銷新理念。市面上流行哪個關鍵詞,就炒作什么。比如“科技”、“環保”,很多時候并不是技術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而是通過嫁接、配套品的搭配來強撐。市場調研是營銷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通過調研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場、降低營銷風險。概念營銷必須以市場調研為基礎。如果概念的運作沒有需求為基礎的話,消費者一般是難以接受的,即使能夠接受概念,也不一定會產生現實購買力,所以,科學合理地做出是否進行概念營銷的決策才是重要的。
二、明星營銷:
縱觀今年家居企業營銷活動,“明星活動”成了“重頭戲”,可見,明星造勢是蓄人氣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家居企業找代言人成了企業的重頭戲。企業大了,找一個能體現自身品牌形象的代言人,也是常有之事。但不少企業找代言人根本就沒認真想過要傳遞給消費者什么樣的理念。有的企業形象訴求于溫馨、家庭,卻偏偏找一個未婚的外國明星,最終花費幾百萬,只能在開業當天博得一個火熱場面,而企業也在兩三年之后因資金鏈斷裂,最終走向衰敗。
三、捆綁型營銷:
捆綁銷售是共生營銷的一種形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銷過程中進行合作,從而擴大它們的影響力,它作為一種跨行業和跨品牌的新型營銷方式,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和運用。通過宣傳異業聯盟、跨界合作、外界注資等手段,夸大企業自身的實力,其實大多數的合作項目要么并無實質性的進展,要么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而且合作還面臨中途各種變故。另外,不是所有的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都能隨意地“捆綁”在一起,要達到“1+l>2”的效果取決于兩種商品的協調和相互促進。
四、底價營銷:
少部分經銷商為了達到盈利的目的,有時會用盡渾身解數去尋找價格更低,品質更差,在市場上毫無知名度的產品,有些可能存在控制商標的使用權利等等手段來達到他們營銷的目的。“最惠”、“鉅惠”、“工廠價”、“會員專屬價”頻頻出現,并且還安排內部人員搶購,看上去深諳“饑餓營銷”的消費者心理。表面上看,消費者確實得到不小的實惠,節省了資源,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確是最不可取的。底價營銷給行業的打擊力度,絕對不亞于暴利營銷,最終這種方式也會以毀滅性的手段打擊整個行業,令人痛恨。
家居建材企業應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
當下的中國家居行業的營銷噓頭遠不止上述幾種,企業對營銷的投入要遠遠大于研發、生產投入。所有置身于這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深有體會,現在的家居行業業早已過了野蠻生長的階段,而營銷方式似乎還停留在以前。雖然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提出未來的十五種趨勢,其中之一便是要獲取“注意力”,但是獲取“注意力”早不是靠夸大的“出位”博取短暫的關注,而是需要理性的回歸,借由產品和服務陪伴消費者“細水長流”。以上只是家居營銷的常見類型,其他如爆破營銷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真正有實力的企業會孜孜不倦地先學習,掌握核心技術,在彎道實現超車,并且不斷做管理創新、實施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對外用過硬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內用管理、文化驅動組織自我革新、生生不息。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家居企業切勿盲目跟風,做噱頭只會被慢慢淘汰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