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去庫存成為大家關心的一大熱點話題。
有意思的是,佛山的去庫存情況與其他二、三線城市有所不同。其他城市的庫存多是住宅性庫存;而佛山則相反,非商品住宅庫存較高。這說明佛山的住宅庫存實際上并不高。加之近段時間,無論是政府還是銀行,均采取了一系列去庫存措施,使得住宅庫存不但沒增加,反而比以前減少了約30%,由1000萬平方米減少到700多萬平方米。而且在廣佛交界板塊、禪桂新板塊等熱點地區,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所以,筆者認為,在去庫存的過程中,佛山應把關注重點放在非商品住宅去庫存,尤其是商業地產去庫存。
非商品住宅庫存包括三個方面:商業中心、寫字樓和公寓。一般來說,寫字樓的庫存數量是最多的,商業中心的情況相對好一點。而在佛山,特別是市中心,同一路段上同時存在好幾個商業中心,這種體量是周邊環境消化不了的。
凡是發展商業體,我們都會談到消費圈。按照統計,在二線城市,一百萬人的消費圈可以容納150萬平方米的集中型商業,也就是大型的商業中心,不包括街鋪等一些零散型商業,即人均容納商業面積約為1.5平方米。如果超過這個量,就沒有足夠的人流來承接過剩的商業面積,最后只能將其空置。
商業地產庫存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人口不足以形成對商業中心的消費支撐。由此可見,佛山建設商業中心的步伐是過快的,這其中涉及到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出現,源于開發商在立項時,找不到相應渠道來獲取相關市場信息,并進行合理評估,導致商業布點不合理。
近幾年這類情況正逐步改善,類似季華商務同盟、祖廟商會等民間機構開始興起。筆者認為,不能只依靠一個組織來了解整個城市每個區域的發展狀況。這些分區域成立的民間機構,只能深入地了解該片區的具體狀況。要建立一個聯動的機制,通過多方聯動的機構、渠道,商家可以增強溝通,讓投資變得更加理性。
除了信息不對稱的原因,筆者認為,此前推出的住宅限購政策,也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非商品住宅庫存。在限購政策之下,開發商扎堆建寫字樓吸引投資者,忽略了市場容量的問題,從而造成一下子出現過多寫字樓建筑的情況,而市場的消化能力有限。
此外,目前佛山許多商業體沒有個性明顯的主題,千篇一律,加上網絡購物的沖擊,導致近幾年商場經營環境比較困難。在這方面,千燈湖區域的宜家家居佛山商城是正面案例,主題明確就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商業中心只有做到差異化、個性化,方可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近期,國務院提出了“商改住”方案,即把商業寫字樓改成租賃住房。筆者認為,這個方法很好,但目前在佛山還較難實現。
誠然,在城市化進程中,對住房的需求非常大。當樓價升到一定程度時,租賃市場會非常活躍,例如現在的深圳、廣州。然而在佛山,要想把商業用地改成住宅用地的可能性比較低。原因之一在于,要改變用地性質,就存在政策法規的問題,其中涉及了不少法律問題以及相關政策。
例如使用權年限的改變。政策規定,寫字樓的使用年限40年,工業用地是50年,商品住宅是70年。如果將商業住宅改成租賃住房,其中涉及到諸多政策風險和市場機會風險。
此外,若要將已建成的寫字樓改成租賃式住宅,花費成本比較高、回報周期長,開發商短時間內難以收回成本,加上繁瑣的手續審批,因此目前佛山幾乎沒有這類案例。
也有人提出通過發展眾創空間來推動商業用地去庫存,對此筆者持保留意見。筆者認為,打造眾創空間等手段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它主要是解決渠道問題。而且對于佛山這類制造業城市而言,它對消化庫存起到的作用有限。
在筆者看來,非商品住宅去庫存,佛山需要明確的產業引導。千燈湖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金融服務配套產業不僅帶動了千燈湖片區寫字樓的消化,還促進了附近區域的住宅和商業消費。
歸根結底,去庫存的核心是發展產業,吸納人口。有產業,才有就業,最終才能帶動消費。因此,還是需要讓政府、行業、機構形成共識,給出明確的產業引導,積極發展上、下游企業,以產業發展帶動非商品住宅去庫存。
例如華藝裝飾市場,沿路都是經營裝修相關產品。針對這一產業,我們要積極拓展上、下游企業,例如裝修設計、施工公司、家飾軟裝公司等。要知道,現在僅靠出售產品利潤很低,出售服務才是最好的盈利方式。因此,我們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來引導發展與之匹配的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