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對于高明來說,這句話別有深意。用“燈下黑”來形容高明的處境,再貼切不過。在佛山五區,高明只是個小弟,但是放在全國2000多個縣域經濟體中,躋身全國縣區級前五十強,高明無疑又是領頭大哥。
站在恢復建制35周年的改革新起點,面對八面來風的戰略機遇,高明,必須重新打量自己,乘勢而上。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下行壓力仍在持續加大,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和發展要素的布局正在進行新一輪重構。環視珠三角,先發區域的空間、環境容量已經日漸局促,經濟發展正面臨高成本的擠壓。重新打量高明,資源稟賦正在新的機遇下煥發生機,空間、成本、效率等優勢正逐漸顯現。探索“引領式、差異化、效益型”的發展新路徑,高明如能發揮優勢,凝心聚力,后勁可期。
通江達海古老西江沉潛的爆發力
昨日,西江江面煙波浩渺。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的門口,運輸車輛魚貫駛出,車上裝載的面料、成衣產品將運往珠江貨運碼頭,途經水路運往香港、越南、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
這樣繁忙的場景每日都在西江沿岸碼頭上演著。如眾多珠三角城市一樣,高明因水而興。遠在唐朝,高明大崗山一帶燒窯制陶,青釉陶瓷銷往海外; 明清開始,高明的茶葉、農產品通過水路下達廣州,上達梧州、南寧。
即便在以鐵路、高速公路為代表的陸路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西江這條省內通航能力最大的內河主干河流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仍不可低估。今年,高明的誠德特鋼公司將位于更合鎮的5萬多平方米舊廠房推倒重建,投資20多億元。誠德看重的就是西江水運的低成本和廣闊前景:2009年,誠德在廣西北海與當地鋼企合作,降低了原材料采購成本;如今,誠德北海工廠將鋼材上海輪,通過水路直達高明富灣,在更合深加工。
西江在高明岸線長約17.5公里,已建成13座碼頭,3000噸乃至5000噸江海輪無需“轉手”,可直航出海。不僅可保證船期,更可大大節省企業成本。“從高明到越南,一個貨柜的運費約1000美元,陸路運輸超過6000美元。”溢達紡織公司有關負責人說。去年,高明就有242家企業通過西江水運拓展進出口業務。
2014年,珠江-西江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2015年,廣東省啟動西江航道擴能升級,高明利用西江和港口資源優勢發展經濟、布局產業的機遇已經來臨。省人民政府參事陳鴻宇分析說,高明在珠三角處于后發位置,但在珠江-西江經濟帶中卻屬于先發地區,這種發展階段的差異化,有助于高明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分工與協作,發展成為珠江-西江經濟帶雙向開放的高地。
1981年,剛剛恢復建制的高明就看到西江蘊藏的力量,主動將縣城從地理中心位置的明城鎮搬至臨西江的荷城。近年,高明又舉全區之力初步建成了現代化的西江新城。放眼西江流域,無論是承東啟西的區位、城市成熟度還是港口通行能力,高明已經成為西江的“橋頭堡”。
目前,高明的西江“黃金水道”優勢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高明在西江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3000噸~5000噸的通行能力,能夠實現江海聯運。但目前,仍有相當比例的貨物出口仍是由高明港到深圳鹽田等內河轉運,“轉手”的運輸未能起到江海聯運降低成本的作用。
這一方面,高明的模板或許是浙江舟山。地處長江黃金水道與南北海運通道T字路口的舟山,抓住長江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國家戰略的機遇,今年4月建設國家江海聯運服務中心,8月底成為國家新設立的自貿區之一。港口建設的硬件、服務中心等軟件和更高級的平臺,舟山多管齊下,近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生態綠肺旅游黃金時代的后發潛能
著名學者、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指出,當前,中國社會正從大規模集中置業時代向后置業時代轉型,曾被房產、汽車抑制的其他需要將被大量釋放,包括休閑旅游在內的高品質服務業將迎來黃金時代。
剛剛過去的暑假,高明盈香生態園接待游客量接近20萬人次。今年是盈香開業的第16個年頭,它從140畝擴展到1800畝,從單一的拓展農莊,發展成集觀光農業、生態餐飲、拓展培訓、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度假區。
高明,取名自“高而明亮之地”,域內峰谷交錯,山巖重疊,溪河眾多。全區森林覆蓋率超過50%,林地覆蓋率接近70%,更有老香山、凌云山,以及有“佛山第一峰”之稱的皂幕山等資源,國土面積中“六山一水三分田”,素有“佛山綠肺”之譽。今年7個月,高明空氣質量在五區排名榜首,西江成為廣佛莞深的第二水源地。
在35年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高明的開發密度較低、環境容量充足,更保留了較為原始的生態環境。如此特點,在以廣州為中心的一小時交通圈內,可謂稀缺罕有,這也成為了高明的生態比較優勢。
如今,高明眾多的生態亮點仍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高明以生態園和農莊旅游開啟旅游業發展之路,逐漸打造盈香、油菜花節、登山節等旅游品牌和節會活動,成為“廣東省生態養生休閑旅游產業集聚區”。
但如今,旅游業發展已不再局限于山水風光、自然景點的目的地游覽,轉而走向休閑體驗式的出行。單純以景點已難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高明的生態環境資源的“粗坯”,需要加工、打磨成為對接市場需求的產品。
與同處于一小時交通圈的增城、從化相比,高明每年吸引的游客數量約為前者的1/4。這說明,高明的生態游需要升級。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精準定位。
“高明的目標客戶,就是珠三角六城市5000萬人口的客源,為他們提供戶外活動、休閑的去處。”高明區委書記徐東濤說。徐東濤分析,高明沒有一座山、一個湖、一家酒店能形成獨特吸引力吸引游客,要形成全域旅游的思路,將旅游休閑、生態農業和工業游結合起來,以興趣俱樂部、民宿等吸引珠三角市民周末休閑。
高明正在謀劃這一轉型。目前,高明正在爭取創建成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不久前,高明區派出小分隊到長三角學習,其中一站是浙江德清。這個距離上海100多公里的莫干山下小縣,自然資源、人口與高明相若。德清依托莫干山生態發展“洋家樂”民宿經濟,吸引都市人到這里過周末、“發呆”,年接待游客1400萬人次。
“高明的旅游發展亟待破題,不能再就景點而規劃,要從整體定位、產品體系的系統化、旅游公共設施的完善、游客與當地居民的共享、收益模式的重構等方面進行全新的策劃和包裝。”一位熟悉高明的旅游業觀察人士如是分析。
中國旅游研究院區域所所長馬曉龍表示,全域旅游不能單純理解為全空間旅游,更重要的是調動區域內所有行政、市場、公眾服務等資源,服務于旅游業發展,要因地制宜,凸顯個性。
空間容量從容布局虛席待“龍頭”
8月26日召開的市、區委書記重點工作推進會上,徐東濤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高明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高明可能會突破交通區位條件的制約。”
突破交通區位的制約,底氣從何而來?
歷史上,高明孤懸西江西岸。因道路交通不便,在改革開放后的頭20年,錯失了工業化的多次機遇。但也因此保留下大片土地資源、環境容量空間,以及不沉重的轉型包袱,這都是高明參與下一輪區域競合的強勢資本。對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維,高明沒有在這20年里發力,當經濟轉軌之時,高明的空間優勢無疑將帶來全新的機遇。
今年上半年,華為不堪重負“逃離”深圳的消息吸引社會關注。在前20年工業化和城鎮化保持高速前行的廣深和市內禪南順區域,正面臨空間和成本的“雙重擠壓”。數據顯示,目前南海、順德土地開發強度已超過50%,部分鎮街甚至超過70%。珠三角城市普遍背負著村級工業園區這一“包袱”,土地空間、環境容量空間都已成為先發地區的稀缺品。由空間稀缺和居住、生活成本抬高帶來的綜合成本太高,正成為制約先發地區發展后勁的重要因素。
反觀高明,由于工業化進程較慢,工廠基本集中于區鎮兩級工業園區,土地開發強度僅為13%,沒有眾多“三舊”的包袱,是珠三角土地資源較豐富的區域之一。
這也意味著,新產業、新技術進入高明阻力相對較小、成本相對較低,新興產業得以從容布局。近年來,就有中車四方、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德方納米等一批科技型企業落戶高明,與增資擴產的骨干企業構成了高明下階段經濟發展的動力。
“高明近年一直在綜合規劃、園區建設、城市功能等方面練內功、補短板,為承載新產業、新項目做準備。”高明區政務委員、區經科促局局長謝志強說。如城市配套上,通過幾年時間迅速成型一座現代化的西江新城,伴隨著有軌電車示范線及地鐵二號線二期的開工建設,升值潛力巨大。
“對于高明來說,去產能、去杠桿的任務并不突出,補短板是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徐東濤提出,高明要重新打量區鎮間的統籌和分工,一方面,加速荷城和西江新城的城鎮化,帶動城市能級的提升和農民進城,為鎮級發展釋放更多土地空間;另一方面,由區級更大力度地統籌招商和公共服務。
“目前,中心城市土地資源緊張會造成部分產業外溢。高明占據地利之先,在交通便利、土地充裕等條件吸引下,高明可根據自身產業來發展項目。”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指出,高明的產業承接,必須尋找有高成長空間的產業,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并形成產業集群,不要“撿到籃子里面都是菜”,要結合自己的產業結構,有選擇、有目標地發展大項目。
營商環境對標先進的改革創新情懷
上月底,高明區企業服務專線電話正式開通; 本月底,高明區企業服務電子卡系統將正式上線,高明企業將一個電話找到區級層面反映問題,全局性問題將由區長為組長的企業服務聯席會議上解決。
近十余年來,珠三角產業向周邊腹地梯度轉移。一種說法是,后發地區的服務意識少一點、辦事效率慢一拍,使企業感到不適應,反而抵消了原有的土地、人工等成本優勢。
高明要打破這一偏見,行動就是改革。
在全市推行一門式、一網式行政服務之時,高明已經在企業服務上先行探索。2012年5月以前,企業投資項目落戶高明并完成工程建設后,還要花2個月乃至更長的時間等待工程竣工驗收,致使項目遲遲不能投產。但自2012年5月起,每個項目辦結最長不超過13個工作日,平均時間只需7.5個工作日。
從至少兩個月,到驟減為7.5個工作日,背后是高明區的大膽改革。自2012年5月起,高明推行工程建設項目竣工聯合驗收,將原先分散在規劃、環保等十多個部門的工程竣工驗收職能,整合集中統籌辦理,實現多部門集中上門服務,讓每一個工程建設項目享受現場辦公待遇。
此后,高明區將改革觸角向上游延伸,打通投資報建到工程驗收全流程,在全市率先實現項目投資建設“一窗辦理”,審批時限大幅縮減到48天以內,材料壓減40%以上。還有其首創的模擬審批制度,通過優化前置審查流程,便節省了投資方半年到9個月的審批時間。
“高明辦事效率非常高,深圳都達不到這個速度。”德方納米公司總經理任誠說。這家從深圳搬到高明的企業,2011年需要以土地證和房產證辦理抵押貸款,高明區將原需一個月時間縮短到兩個工作日。如今,德方納米五年內連續增資擴產三次,產能翻了6倍。
目前,高明工業經濟總量堆頭小,規上企業只有400多家,這也給政府為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高明區以“將方便留給企業”的思路,對標先發地區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如區領導掛鉤企業和項目制度,企業融資轉貸基金等。
今年上半年,高明區區內企業增資擴產項目占到引入項目的2/3,新增企業戶數增長15%。龍頭企業海天味業增加了4個投資項目,中旗新材料增資7億元另建廠區,顯示了企業扎根高明發展的信心。
記者手記 高明新發展要樹立兩個信心
從去年到今年7月,魯毅三次到高明調研、巡查,三次都勉勵高明,要破除“不發達地區”的觀念,堅定推動高明大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信心,是高明35年來需要“補短板”卻往往被忽略的發展要素。
高明經濟總量占全市不到1/10;財力占全市僅1/20,這種經濟相對落后的狀況,長期以來潛移默化影響著高明部分干部群眾的發展信心。我們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論調:事情干不成、做不好,是因為“高明本來就落后”、“高明沒錢”,因此,差不多就行。
不可否認高明經濟堆頭上的客觀差距,但不能因此忽視了高明35年來的成就、自身的優勢。以高明的經濟總量、發展階段,放到珠三角、全省乃至全國來看,高明仍是發達地區。這是高明樹立信心的一股堅實動力。
重新打量高明,我們看到,上至國家戰略、產業和區域發展大勢,下至佛山大力支持、一批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涌入高明,今天高明擁有著比過去多得多的發展機遇;我們看到,西江航運、生態資源、空間容量等優勢在機遇和自身努力下,正在從“原料”轉化為對接市場的成熟“產品”。“十三五”再出發,高明理應有更大的信心和決心。
這種發展的信心,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廣大干部群眾自身要對高明發展有信心。經過35年的沉淀,高明已經具備相當的發展基礎,不僅保留了珠三角核心區相對少見的青山綠水,更是坐擁“東靠西連”的戰略區位位置。在國家、省市的發展戰略機遇下,高明一旦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牢牢抓住這些機遇,那么高明不僅可以迎頭趕上,甚至還有望“彎道超車”。
機遇與挑戰共生,前行之路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更重要是認清機遇,輕裝上陣,敢于跳出舊思維,大膽探索新路子。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關頭,高明人迫切需要樹立信心,振奮精神,以勇于擔當的責任感完成這份歷史使命。
建立在上述信心的基礎上,高明還必須樹立第二種信心——給廣大企業、投資者信心,給市場信心。在交通條件大大改善的前提下,如今高明的后發空間優勢正在漸漸突顯出來,尤其在營商環境的打造上,高明已經下足功夫,也取得成效。下一步,高明需想方設法樹立發展標桿,讓市場看到在高明投資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需要著眼于全區統籌規劃,為生活工作在這座城市的人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活配套,提升高明的城市功能。留住人,吸引到人,也就留住企業、吸引到企業。
以前在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句話:當你走得辛苦時,證明你正在走上坡路。反之,一個地方發展亦是如此,困難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信心和決心。
35年高明改革發展歷程,就是最好的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