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企業2019年中報的數據測算發現,建筑裝飾行業的ROE歷史分位數為32.7%,情況為惡化狀態。不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同時也意味著陶瓷行業仍將朝進一步提升集中度的方向發展。
天風證券首席宏觀某分析師曾認為,“當行業發展至最底部,越可能產生產業集中的機會。”2020年發展至今陶瓷行業很好的印證了這句話。據觀察,瓷磚企業出現部分“底氣十足”的企業,如斥巨資新建工廠、收購兼并頻現、新建生產線提速產能、為戰略新建總部大樓、打造產業園區等等。
這一系列動作不僅展現了陶企的實力,更是從某種程度上預示著整個產業、產品結構重塑,迭代邁向中高端。區別于以往盲目規模的擴張,導致行業淪陷低端產能過剩、產品庫存積壓、資金周轉不暢、斷裂而企業倒閉的怪圈。
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中國陶瓷產業發展基金會、《陶瓷信息》報聯合發布的“陶業長征V——中國瓷磚產能調查”數據顯示,全國瓷磚產能前20大陶企分別為:新明珠集團、唯美集團、華碩陶瓷集團、宏宇集團、東鵬控股、新權業企業、蒙娜麗莎集團、昊晟企業、新錦成集團、順成集團、新中源集團、太陽陶瓷集團、歐神諾陶瓷、純一企業、百強企業、日日升集團、瑞陽陶瓷集團、米蘭諾集團、旭日集團、全圣企業。據統計數據,全國瓷磚產能20大陶企共擁有瓷磚生產線427條。
春節這段時間,宏宇集團乘借春風,正式簽約廣西梧州藤縣2600畝項目投資基地,產業版圖持續擴張。該項目成功簽署,宏宇集團將在廣東清遠、廣東佛山兩大生產基地的基礎上,新增廣西藤縣生產基地。

實際上,陶企在產業布局的問題,瓷磚產能擴張轉移的方向已經非常明確——路向西。可能是由于“煤改氣”等資源環境環保問題,如廣西梧州,仍然有一定的自由不用“煤改氣”。自歐神諾、蒙娜麗莎、簡一、協進開始落戶廣西藤縣后,2020年不少陶企如金絲玉瑪、金意陶、金牌企業、白兔等等都曾與藤縣深入溝通交流,來到藤縣考察交流,加強雙方互信了解來實現互惠共贏。
據報道,2020年上半年,廣西藤縣轄區的歐神諾、蒙娜麗莎等部分企業紛紛滿負荷生產的帶動之下,整個產區產銷率總體達到了9成以上。其中,帝歐家居決定增資2億元廣西歐神諾,廣西歐神諾注冊資本由4億元增加至6億元。很顯然,落后產能的加速淘汰持續激發了大部分一線陶企產能擴張的熱情。
據了解,2020年,廣西藤縣中和陶瓷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超過了60億元,同比翻一番。且按照這一發展速度,相信可能很快廣西的瓷磚產能將超四川等產區。此外,早些年馬可波羅瓷磚開始落戶重慶榮昌之后,惠達、東鵬、金意陶、歐神諾在重慶均有布局。而近期宏宇又簽約落戶廣西藤縣;都一一佐證了近幾年瓷磚產業轉移的方向的確是一路向西擴張。
此外,盡管去年整個市場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是仍有不少企業在積極擴張巖/大板生產線,其中不少上新產品都與巖板產品有關;只有提高產品附加值才有空間。其實,建陶業無論在產能還是市場上,去庫存、去產能的過程,就是行業里近兩年常說的”洗牌“;究其根本是通過這種規模擴張的另類洗牌方式,來達成行業洗牌、淘汰落后的結構調整目的。
近三年,建陶行業25億平米產能淘汰,24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出局。進一步來看,去產能其實就是去企業。洗牌往往不只是死掉一兩個企業,更多地是表現為死掉一批企業的去模式。這些陶企淘汰的背后往往是企業所承載的模式與形勢發展不匹配;所以說,市場永遠不缺產品,缺的是能滿足市場需求變化的產品,市場上永遠都期待著有更新、更高附加值、更高科技含量、更人性化、成本更低的材料和服務來取代現有的材料。最終,過剩的企業終將會被修理或被大企業兼并重組。
以往陶企成功的模式極容易被眾多企業所采用、推廣。殊不知,不創新迭代,尤其是在新經濟領域,新行業、新模式更是去模式大洗牌的重災區。曾經成功模式更容易被時代所顛覆,最終陶企難免陷入到“生于模式、死于模式”的悲壯。
規模擴張是陶瓷迭代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同時近幾年環保督查也漸漸成為行業去產能的有力抓手。當然除了高環保外,高科技含量、智能化裝備來實現生產柔性化、綠色化、自動化、信息化等特征同樣成為撬動陶企創新,獲得經濟效益的增長支點。另還要努力利用高科技來賦能陶瓷產品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服務、高附加值。
不論是一線還是二線的企業品牌,尤其是上市的陶企;借助資本的優勢橫向或縱向擴張是必然的。2021年的行業趨勢;部分陶企將依然保持產銷兩旺勢頭,部分企業的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會提升,不過不一定是瓷磚方面的增長,而是10到30億左右的陶企增加品牌集中度;寡頭壟斷目前幾十年還不太可能。
這些陶企在這規模擴張背后,其實都揣著一份戰略夢想——扎根實體,堅守主業,把企業做強做大做久,做優做特做好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