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香港。受主辦方邀請,我在世界鋯鈦大會現場做了有關陶瓷行業發展形勢的演講。參加該活動的都是鋯鈦行業的人。有些是大礦主,有些是貿易巨頭,90%是外國人士。世界鋯產業協會主席,世界鈦行業協會主席,以及全球排名前列的供應商也分別到場作了演講,分享了他們行業的情況。由于陶瓷行業是鋯用量最大的一個行業,中國又是鋯銷售的最主要市場,因此大家都對中國陶瓷工廠的生產情況非常關注。
受陶瓷產能影響,鋯行業也已經出現供應過剩的情況。不過讓我有點驚訝的是,這些大供應商們,似乎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在他們對經營理念的分享中,短則五年,長則十五年,每個企業都已經做好了需求下滑、減少產量和庫存的計劃。相比產量,他們更注重的是可持續的經營,控制成本,保證現金流等。沒有一家企業炫耀自己產量多么大,也沒有一家企業避諱某些市場銷售的下滑,而減產、降低供應量,也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常見的經營手法,并沒有人為此大驚小怪。
但在我們陶瓷行業,提到停產、減少產量,似乎都是一件比較嚴重的事情。在很多人看來,停產就意味著這個工廠不行了、完了,往往引起供應商和工人的大面積恐慌———或許因為,停產往往伴隨而來的有“倒閉”,有“跑路”,還有“失聯”,停產也已經成為了工廠無路可走的標志。
其實停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動停產”———比如,供應商要賬、工人追薪,導致生產無法正常運行。在中國,這類的停產比較多,而能做到“主動停產”的就實在太少了———所謂主動停產,是在市場環境趨冷,主動摒棄所謂的“規模制勝”策略,關掉一部分生產線的舉措。
曾聽很多業內人士戲言,很多陶瓷廠管理會混亂,浪費嚴重,歸根結底在于老板不懂技術、不懂生產,甚至某些工廠管理人員營私舞弊,老板也奈何不了。在利潤充裕的年代,或許問題還不大,無非是分蛋糕的問題,但在銷售疲軟的時候,從工廠端開始截流,嚴格控制成本,對生產管理能力弱的陶瓷廠而言,停產并不是壞事。
我們常說,專業分工將越來越細,陶瓷廠的停產,或許正是專業分工的一種表現,有人擅長制造,有人精于渠道。不擅長制造的陶瓷廠,應該主動停產;負債過高、難以支持的陶瓷廠,更應該有步驟地處理存貨,主動停產,而不是拖著拖著等到被迫停產的那一天。
當然,業內也不要一聽到停產,就斷言這個老板不行。老板們行不行?關鍵在于他最后有無欠薪,有無欠供應款項,如能妥善解決工資問題、貨款問題,這樣的停產未嘗不是好事,這樣的老板,也仍然算得上是好漢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