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直白解釋就是賦予能力、能量,賦予陶瓷企業“核心的能力、成長的能力、團隊的能力”。提升應對未來的新能力,積極、及時、有效“賦能”,即是告誡企業老板,面對未來發展的新常態,要積極賦予企業和員工發展與成長的能力。因為未來是團隊式綜合實力的競爭時代,單打獨斗、憑抓住一個機遇便成功的時代已經不在。未來的企業和品牌競爭,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能力,真正有創新、可持續的能力,比如組織能力、經營能力、產品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行動能力等。
記得當年諾基亞被收購之際,其CEO奧利拉說了一句讓人記憶深刻的話:“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們輸了。”曾經的諾基亞或許積重難返,而現實中的陶瓷衛浴企業,是否也存在被消費者無情拋棄的“隱憂”?
競爭壓力山大且越發激烈,消費者的需求增高且越發挑剔,經營成本上漲且越發變本加厲,業績增長困難陡增且越發步履維艱,實力比拼全方位進行且越發精細精準。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倒逼陶衛企業不得不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上做足功課、做好文章,更迫使陶衛企業積極培育新能力去應對未來更加激烈復雜的市場競爭,以初生牛犢的闖勁、拓荒牛的拼勁、老黃牛的韌勁,積極“賦能”讓企業發展更穩健持續。
這也是陶衛業面臨的一種新常態。曾經粗放發展模式的飄然遠去,讓陶衛業步入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新路。追求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增長模式,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實現動力切換,也是陶衛業在“十三五”期間必須完成的課題。這其中,能力的培養越發重要且關鍵起來。因為未來的競爭,是能力與實力的較量和比拼。有專家指出,未來組織最重要的是賦能,而非管理或激勵。
陶衛企業老板、企業家要積極為企業發展“賦能”
通過機制賦予企業動能,主要是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產品質量的根本保證是員工素質,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所以為企業賦能,主要是為員工賦能、為企業整體的機制和模式賦能。賦能于人,激發員工的內在動能主動起來、活躍起來,讓企業整體在提升利潤、提速增長、持續創新、創意設計、團體激勵、高效管理、幸福指數、綜合實力等能力上,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并為企業發展帶來創造新業績、實現新發展的能力。
陶企老板和企業家要積極培育自身的“賦能”能力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大雁群飛頭雁領。作為企業領頭人,要在為企業賦能的同時,不斷修煉自身的“賦能”能力。包括堅持學習,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經營發展理念;增強自己的前瞻力、洞察力、決策力、創新力,讓企業始終處于領航位置;培育戰略定力,牢牢抓住企業發展的根本不放松,如質量、誠信、文化等,不讓浮云遮望眼;賦予企業和員工“工匠品質”,讓產品品質、品牌更具市場競爭力;提升員工幸福指數,讓自身的領導力成為企業航船壓艙石;時刻繃緊危機與安全的底線,讓企業發展不報警、前進不觸礁,成長壯大走向國際品牌和百老企業。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陶衛業實踐創新發展、培育新動能、完成動力轉換的重要一年。陶衛業既需抓住當前仍具有的較大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深度挖掘源源不斷的“改革紅利”,以創新驅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致力“三品”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國際化競爭力,實現“雙中高”發展目標,又需以中國制造2025、工匠精神指導,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創新驅動的轉變。
面對明天的競爭態勢,“三年前的選擇決定三年后的生活”,不能光顧著“低頭賺錢”,還要去關注“詩和遠方”。莫等“家道中落”再“奮蹄”,自當敢為人先時不待,攻堅克難再登攀。如果不想在未來發展中敗落,如果致力成就百年老店和國際品牌,那就應當不斷賦予陶瓷企業和品牌發展的新動能,修煉出陶瓷企業贏得未來的能力。惟有如此,才不會輸在新一輪創新發展起跑線上,才會為未來發展的一飛沖天、基業長青積蓄超前的能量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