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最強智慧大腦和美國最強智慧的大腦對接。”10月17日,當二月丫頭和美國商務部前助理部長一場接洽后,再次強調這個觀點。
“二月丫頭”本名章蕾,80后,因在國內組團購房而被財經界關注。
去年3月以來,由二月丫頭所在團隊牽頭的中國企業團隊跨境考察,有頻繁的趨勢,她將這些團隊大致分類為企業家團隊和創新企業主團隊。
“多出去考察,不僅一定會做跨境投資,(很多企業)引入互聯網思維,對自身境內的經營也能拓寬創意。”她說。追逐二月丫頭的帶團軌跡,會看到企業主或機構決策層的創新與資本動向。但她此時對自己曾經的“豪宅投資團團長”的身份,諱莫如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另從多名企業主處了解到,一般企業主出境考察,除了學習創新性思維,拓展經營理念外,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機會考察,也是比較重要的考量。
海外房產投資潮
“為什么要選在這個島上,不選在華人居住的地方?”
“看了十多個了,溫哥華普通房都要七八百萬(人民幣)了,買不起了。”
在加拿大溫哥華邊上的一個小島上,Helen跟著Bill看了幾個房子后,在微信發了一通感嘆:今天又去看房,景美人癡恨錢少……
Helen是中國大陸新移民,Bill是當地房產中介。從溫哥華華人聚居區到這個偏僻的小島,起碼看了半個多月的房子了。Bill說,這兩年以來,溫哥華的房價在飛漲,前后價格翻番了。連他們最近在看的這個偏僻小島,一個3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也漲到了兩三百萬元人民幣。而且,Bill的日常業務量也在猛增,但他有意識地減少客戶,因為房價的飛漲,他的收入開始翻番了。現在,他最開心的,就是每天增加了很多時間,開著車,帶著小孫子到風景優美的地方,盡情享受“BBQ”(燒烤)。
像Helen這樣賣掉國內物業,通過考察后置業境外的人不少。
有機構不完全統計,2013年間,中國資本在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投資同比增長498%,至93億美元,和2008年的5370萬美元已有天壤之別。
境外投資的過程中,法律和特殊政策風險同樣需要注意。
“有些項目要求,中資必須得聯合境外機構,重新成立合資性質的平臺進行投資。”收購美國一項10億美元物業的黃先生介紹,美國有的州收購物業,要通過社區民意調查才可以真正成交,“一些社區對于收購方有否決權。”
一些機構在出海過程中,以聯合形式投資,這一舉兩得。從品牌效應看,內外各有市場認可度。從機構性質上,很難看清這是否來自中資企業。
這波投資出海,除了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外,也有投資移民的需求。一些中介機構瞅準了這股潮流,重點轉向海外物業收購。
升級版“投資團”
機構與個人的出海投資,主要考量要有三個因素:收益、融資及貨幣升值,此外也有部分機構是為了樹立國際品牌形象。
收益方面,譬如,根據知名的物業中介機構高力國際調研,在上海及北京等寫字樓市場相對發達的一線城市,優質寫字樓物業市場當前平均資本化率介于4%至4.5%之間。而此類物業資產在其他國際門戶城市的資本化率則為6%至7%。
從供應端的房地產企業為例,當前,中國房地產商已成型的主流跨境投資路徑是,以住宅為首,然后進行“多元化”項目打造。該方式是基于住宅物業相對穩定的需求下,圍繞住宅人氣,綜合打造商圈吸引移民部落。當然,并非所有的中資海外房地產投資的此類項目都是盈利的。
“雖然中國投資者的跨境投資始于住宅領域,但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及投資需求的不斷增加,正開始助長對商業地產的投資熱情。”高力國際一名分析師認為。
圍繞著國內資金跨境投資總量的迅速膨大,相關機構的跨境金融服務意識也在增強。
9月24日,國內某商學院“美國頂級圈層,中歐私享之旅”的20多位學員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市,拜訪了對沖基金EJF。EJF創始人弗里德曼和EJF中國基金負責人李浩東與學員分享了他們對中美投資機會的看法。
實地參觀這類機構,實際上是直接的感觀沖擊性突破。EJF對沖基金成立于2005年,目前管理60多億美元。
和前述不同的是,由二月丫頭等領銜的境內外團隊和考察項目的對接,不難看出中國企業家對創新思維的迫切需求。
“Change or Die(不改變,就死亡)。”這句標語雖然顯得有點夸大,但傳達的就是顛覆性時代的一種互聯網思維反射。又一個企業界精英的團隊已經在組建之中,計劃在下月中旬出行。這個被命名為“投融資與技術創新”的考察團,行程的誘人點之一是帶中國企業主們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建立創新機制,打造創新環境。顯然,投融資領域的大腦,關鍵詞也是“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