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保利地產(7.94, -0.15, -1.85%)率先宣布成都公司銷售額過百億,標志著成都房企競爭進入“百億時代”。
歷年來,成都樓市銷售“龍虎榜”都是一個重頭戲,讓那些試圖占據制高點的品牌房企繃緊了神經。2010年,央企保利地產一舉發力,讓雄霸成都樓市7年之久的藍光地產丟掉了“頭把交椅”。時隔3年,藍光地產反攻,競爭者如綠地集團等開始虎視眈眈,成都樓市硝煙再起。
誰才是年度真正的王者?成都地產江湖在“變”與“不變”之間來回拉扯,背后卻是不同開發模式的競賽。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全國品牌房企各梯隊之間的門檻不斷提高,競爭異常激烈,房企跨界蔚然成風,多產品線似乎成為其規避風險的一大策略。但在樓市均利時代,剛需產品、高周轉模式仍是當前絕大多數房企的制勝法寶。
“從事房地產業這么多年,我從沒見過成都樓市競爭如2013年激烈!”近日,成都房地產一位資深觀察人士感嘆道。
仲量聯行2012年初的報告顯示,成都成為“1.5線”城市(注:1.5線城市源于房地產統計研究機構的分類方式)領跑者。2013年底,成都榮膺“新一線”城市之首,眾多房企巨頭感到振奮,在大好機遇面前,競爭激烈自不待言。
早在2013年11月初,藍光地產就對外宣稱前10個月銷售額125億元,要沖擊成都樓市年度銷冠。業內人士稱,3年前,被保利地產一舉奪去成都樓市銷冠的藍光地產,此次要打翻身仗。
不過,從2013年5月啟動6000套房源的“三房月”,到6月啟動6大別墅項目的“高端月”,保利地產應對自如。2013年12月底,保利地產宣稱將蟬聯成都樓市四連冠。
事實上,2010年,保利地產能夠成為成都樓市年度銷冠,與其在成都的厚積薄發不無關聯。早在2008年,保利公園198項目完成拿地、開工和銷售,實現了5億元的銷售業績。
前不久,保利地產成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吳章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當時保利進入成都時,政府提出‘198’概念,只有我們在做,其他房企沒做,后來也只有我們做出來了。”
2009年,成都保利取得保利金香檳、保利心語、保利花園和保利中心4個市區項目,完成了成都樓市布局,當年底斬獲29億元。自2010年開始,成都保利開始領跑成都樓市,連續3年蟬聯成都銷售冠軍。
然而,競爭者如綠地集團一直虎視眈眈,尤其是名震蓉城的468超高層項目,已成為綠地集團在成都站穩腳跟的一個獨門秘籍。2013年底,綠地集團對外稱,其西南事業部首次突破百億,尤其是在成都斬獲頗豐。
在成都品牌房企赤膊上陣、貼身肉搏的白熱化競爭之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調研發現,這其實是本土房企、海外房企、央企等不同開發模式的實力賽跑,與房企之間的業績爭霸相比,其開發模式更值得關注。
“房地產企業發展道路很多,模式也有很多,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包打天下,關鍵在于敢不敢走自己的路。”早在3年前,成都某房地產媒體從業者面對當時即將變換“霸王旗”的成都樓市格局如是表述。
四川本土房企的剛需模式
高周轉+中利潤 主打民生產品
“四川藍光集團近兩年發展迅速,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不少項目從拿地到開盤,要求三個月完成,你們可敢想象?!”接近藍光地產高層的億翰智庫首席研究員陳嘯天在2013年的一篇微博中說道。
跨年之時,陳嘯天在另一篇微博中再次提及,“藍光地產的節奏:拿地后3個月開工,4個月開盤,開盤當天去化率60%,1年內實現項目正現金流。”
此言并非空穴來風,對于“3461”戰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藍光地產獲取的一份內部材料得到了準確答案。
前述材料援引公司總裁助理吳廿在參加平安信托PE投資年會時表示,“我們不是簡單地要求時間,而是用精細化的管理來實現。第一,產品標準化,有利于快速完成報規報建、開工手續;第二,與合作伙伴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他們能根據藍光規劃提前做好準備;第三,公司推行信息化建設,公司領導能遠程直擊生產營銷一線,第一時間做出決策;第四,公司建立有清晰的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