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批啟動城中村改造的城市,武漢的改造規模和速度位居全國前列,是全國的樣本。武漢通過引進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其中,有效化解土地儲量不足、規劃混亂等難題,打通改造中最大的資金短缺瓶頸。
據調查,武漢最多時擁有160多個城中村,居住人口超過60萬。由此引發的環境、治安、社會保障等問題,影響著城市現代化進程。2006年,武漢市在二環內全面啟動城中村改造,截至目前,掛牌出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已超過70個,按照規劃,2015年武漢將徹底告別城中村。
武漢市洪山區團結村就在這一輪改造中,上演了“山雞變鳳凰”的奇跡。兩年前,團結村地塊對于很多開發商來說,形同“雞肋”。武漢本地最大的地產公司福星惠譽接手這一項目,在不到3年時間里,打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國際城”,建有特色商業街、主題商業中心、酒店公寓、高層住宅及休閑廣場等,成為可持續和諧城市的創新范例,受到房地產行業協會的重點推介。
作為在此領域深耕的大型房地產企業,福星惠譽通過股權信托、雙改貸款、棚戶區改造貸款、金融債權轉讓等多種融資模式,確保了企業資金鏈平穩健康,保障了新開工項目建設和土地儲備資金的需求。
福星惠譽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少群告訴記者,在收儲土地方面,他們堅持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土地儲備不透支未來市場價格;二是土地儲備規模與經營實力和開發能力相適應,不盲目增加儲備;三是土地儲備堅守中心城區、核心地段,不盲目擴張;四是土地儲備模式多樣化,參與“城中村改造”,創新土地儲備模式。
正是得益于“多重保障”,福星惠譽既實現了高速增長,又保持合理的土地儲備和資本結構。過去十余年里,累計投入資金超百億元,完成拆遷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米,被業內稱之為“城市運營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