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經常會看到城市建筑工地的農民工頂著烈日揮汗如雨,我們特別想走進他們的世界。”帶著這樣的想法,這個暑假,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社會實踐團走進了建筑工地,對農民工的生活、心態進行一次全面調研。實踐隊孫晶說,這次調研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包工頭王軍(化名):“他16歲就來濟南打工,憑著誠信一路干到包工頭。”
誠信讓他從小工變工頭
在長清的一個建筑工地,山藝傳媒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學生見到了王軍。王軍今年29歲,16歲從四川老家來到濟南,經歷了13年建筑工地腳手架上飛檐走壁的辛苦勞作,他已經從一個小木工搖身變成一名包工頭,年收入七位數,有了自己的私家車。
濟南建筑工地無數,小工無數,能成為包工頭的卻沒有幾個。王軍說,自己能從一個小小的木工走到今天的位置,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挫折,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但被問到這么多年工作中他最看重的品質是什么時,他不假思索地說,是誠信。也正因為誠信,讓他結識了很多愿意幫助他的朋友,慢慢有了今天。
最大的夢想是弟兄們有活干
王軍手下大約有600余工人,從四川老家來的不下500人。這些工人都跟著王軍走。用王軍的話說,哪里有活兒,他們就去哪里。“工作地點以濟南為主,山東境內的其他地方也去。”“工人們跟著工地走,住簡陋的臨時集體宿舍,每天的工作時長達到十二小時甚至更久,除了睡覺吃飯,他們幾乎沒有剩余的時間可以做其他事情。他們的收入比調研團隊想象的多很多,已經能夠達到甚至超出這個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山藝暑期實踐團隊成員之一孫晶告訴記者,他們通過調研發現,一個普通的農民工的月收入低則五六千,高則能達到一萬左右。多勞多得的工作原則使他們寧愿多干點活多掙點錢,也不愿多休息一天。
而現在的王軍已不是每天拼體力的一線工人,但他說雖然現在不用天天干臟活累活,但壓力和責任很重。王軍說:“我最大的夢想是每天都能接到活兒,讓手底下的六百多個工人一直都能有活干,有錢掙。”
“梁園”雖好卻非久留之地
山藝暑期實踐團隊的大學生們在工地見到了王軍5歲的女兒。王軍的女兒一直在四川老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妻子則留在濟南照顧他。正值假期,女兒便隨著奶奶一起來到濟南。
王軍說,以他現在的收入,如果愿意,在濟南落戶應該沒有問題,也可以把女兒接過來上學,這樣一家三口也就團聚了。他說周圍的朋友都勸他在濟南落戶,他自己也一直在考慮,但還是猶豫不決。“濟南是很好,但還是覺得家鄉更好。”
實踐隊所做調查報告顯示,在138份有效問卷中,盡管66.7%的農民工表示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生活以及周圍環境,但高達72.3%的農民工對濟南并沒有歸屬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