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下沉可謂老生常談了,題中之義,也不過是做扎實渠道建設,深入更小的市場單位,做好縣鄉級市場等等。然而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整個產業鏈中,每個環節所承擔的成本、經營壓力其實是不同的,隨著渠道的“下沉”,這種經營的壓力其實也面臨著“洗牌”和再分配。
近日,與一位企業朋友的聊天過程中,不意就談到了經銷商這種日益加重的負擔。他們顯然是渠道下沉過程中很重要的參與者、以及壓力的承擔者。
且分析一下當前產業鏈的整體形勢。產品同質化嚴重,整體產能呈過剩態勢,同行競爭極為激烈。就產品研發而言,許多企業難以有質變性的突破,即使有創意十足的新品問世,也會被迅速跟風模仿。于是呈現買方市場局面。就終端而言,一站式購物賣場紛紛涌現,顧客向商戶要產品解決方案,商戶拿不出完善的產品配套,就很可能被顧客否定。商戶向廠家要產品,要配套,不然自身就得謀求新的合作伙伴以填充配套方面的不足。整體廚衛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可謂應運而生。就渠道變革方面而言,新生渠道勢不可擋,電子商務等新型傳播交易媒介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經銷商單純靠賺取差價求生存的思路顯然難以為繼。物流行業的迅速發展,加速了貨物的流轉,調不足而轉有余的職能已非終端商戶所獨有,前者的優勢甚至要遠為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商戶承擔著繁重的租金壓力,團隊運作、人力成本壓力,不斷增添的產品類型更是加大著商戶的貨物周轉壓力。隨著上游產品線的完善,隨著消費者對廚衛空間更加詳細更加具體化的追求,商戶若想生存就必須把蛋糕做大,持續性地完善自己提供新產品的能力。而這些對于商戶來講,毋寧說是壓力大于商機的。
與終端市場不同,上游企業的趨勢則很可能是在“做減法”。分工可以越來越明確,生產、研發、品牌運作越來越專業化,所謂的“整體衛浴”,很可能是品牌運作團隊打出概念原文來自于華夏陶瓷網,然后由其背后強大的生產研發資源共同協調運作。分工的明細,使得經營壓力被進一步分擔,而隨著行業標準、生產體系等的完善成熟,生產研發過程亦變得更加明朗而易于控制。我們甚至可以推測,雖然廚衛空間正在被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整體廚衛”概念被越來越多的品牌操作者所宣揚,然而“大而全”的生產體系卻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此外,不少企業引進諸如ERP等信息管理系統,其本質也是使得分工更為協調,成本更加明細,就長遠而言,這些都是為節約成本而服務的,為“做減法”而服務的。
消費者并不知道一件產品如何流入市場,更無須知道它經過了多少工序,輾轉了多少人力。經銷商卻需要承擔行業的這種“膨脹式”發展。這種情況或將導致兩種結果:賣場職能進一步擴大,從第三方轉而變為產業鏈上游的直接合作對象,甚至出現類似于“建材超市”這樣的賣場形態;或者是在特定區域出現幾家獨大的“經銷商寡頭”,唯有這幾家寡頭足以承擔龐大的產品體系,而影響力次一級的商戶則淪為產品配套補充的角色。
很顯然,上游企業并不會坐視終端的市場局面而任其發展,尤其以福建水暖企業最為典型。因為其獨具特色的遍布全國的營銷大軍,與產區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上游企業勢必介入終端市場的變化。在經銷商勢力的重新整合中,其在產業鏈中的角色職能定位也在發生變化。作為企業,當然以營利為目的,那么在銷售渠道方面自然會多管齊下,而經銷商則必須努力使自身顯得必不可少。簡言之:只有利他,才能最終利己。而許多企業人士不斷強調的提高經銷商服務能力,可謂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的明智選擇。問題在于,服務能力并非空談,并非幾次簡單的培訓就能解決,而是牽涉到廠商合作方式問題,乃至成本問題。企業如果只是搖旗吶喊,把這些工作全部丟給經銷商完成,那無疑是作壁上觀,對于其所能取得的效果則更是不敢高估了!。ㄗ髡撸荷觊L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