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雷士照明(下稱“雷士”)大股東、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獲任雷士董事長,揮別了去年內斗的陰影,如今王冬雷、吳長江共同執掌雷士,兩人究竟誰才是雷士的“男一號”呢?
德豪潤達與雷士的資本合作,被視為“抱團取暖”。
2012年12月,德豪潤達斥資16.5億港元,收購雷士20.05%股權,成為雷士第一大股東。其中,吳長江將11.8%的雷士股權轉讓給德豪潤達,手中只剩下6.79%雷士股權。與此同時,吳長江將認購德豪潤達增發股權,并將成為德豪潤達第二大股東。
彼時,雙方都陷于困境中。德豪潤達備受媒體質疑,稱其LED芯片加工設備開工率不足,缺乏下游“出海口”;雷士方面,雖然吳長江已回歸經營層,但仍然面臨著兩道題:一是照明行業向LED加速轉型,雷士急需LED產品穩定渠道;二是雷士幾大股東勢均力敵,董事會仍缺乏核心,需進一步穩固。
于是,這對“難兄難弟”一拍即合。德豪潤達上游的LED芯片、封裝技術和產品,剛好與雷士下游的渠道相結合,共渡行業轉型的難關。吳長江曾說,雙方之前就有采購上的合作,也希望進行資本層面的深度合作,他曾建議德豪潤達購買其他股東的雷士股票,“不過對方表示要與我本人利益進行捆綁方能深度合作”。在此背景下,雙方拿出了換股方案。
“看準就干,而且要干就干"老大"。”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王吳二人。
他們亦有互補之處:王冬雷對研發、制造感興趣;吳長江則擅長市場營銷和渠道建設。
如今,王冬雷作為雷士新任董事長,已掌控雷士董事會,并對雷士戰略決策有話語權;而吳長江則穩定了自己手中的雷士經營權。
有人認為,這是吳長江再次“以退為進”。
2005年,雷士創始股東分家時,吳長江已經上演過“以退為進”的好戲。他將自己的股份以8000萬元轉讓給另外兩位股東,離開雷士。然而,不到一周,雷士全體經銷商“倒戈”,要求吳長江重掌企業,結果是另外兩位股東各拿8000萬元,徹底離開了雷士。
這次的情況類似。吳長江坦言,自己是“舍大股東之位,換取雷士(向LED)的轉型成功”。與此同時,吳長江去年一度失落的雷士經營權、決策權,可借“外力”失而復得。今年1月11日,王冬雷出任雷士非執行董事的同時,吳長江重任雷士的首席執行官。業內認為,在王冬雷4月5日出任雷士董事長之后,吳長江回歸雷士董事會只是時間問題。
但無論如何,吳長江在雷士內部“一言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即使吳長江重回雷士董事會,他在決策上也會受到王冬雷的制衡。這也正是作為資本投資者代表的閻焱,愿意將雷士董事長一職讓出的原因。
雷士與德豪潤達的資本合作,掀開了中國LED照明行業并購重組的序幕。但雙方的磨合,還需要處理好“三重關系”:一是德豪潤達和雷士兩家上市公司的利益如何協調;二是在雷士渠道里德豪潤達和雷士兩個品牌的產品如何協調;三是王冬雷和吳長江兩人在雷士內部如何分工協調。
上述業內人士透露,今后王冬雷將主要制訂雷士戰略,吳長江則負責雷士的具體經營。
吳長江曾說,在雷士上市之日起,雷士已不再是他個人的雷士,CEO的職責就在于讓企業成長、盈利。而王冬雷11日透過助手向記者表示:“不能聚焦雷士內斗,這頁已翻過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