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好的時候銀行求著企業放貸,經濟不好的時候銀行扮演了落井下石的角色。”眾多浙江企業在談及銀行時如此表述。
如今企業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企業,在當前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之下舉步維艱。而抽貸惜貸卻成了各家銀行的一致性行動。
8月30日,全國工商聯在京召開2012年民營企業500強發布會。結果顯示,2011年民營企業500強凈利潤之和為4387.31億元,不到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交行五大銀行凈利潤總額6808.49億元的65%。
抽貸雪上加霜
外地銀行的撤資對當地企業的打擊是很大的。
諸暨一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達亨控股集團在獲得政府6000萬資金支持后,銀行明確承諾還貸后繼續放貸,結果銀行食言了。“銀行拿走了救命錢,企業卻垮了。”
諸暨一銀行高管將責任歸結于外地銀行。他比喻說,外地銀行就好比攀附在大樹上的藤,他們將當地銀行當做信息員,別人貸款他們跟著貸,一旦有風吹草動就馬上抽貸惜貸。
互保危機發生后,外地銀行就遵從了上述路徑。據介紹,諸暨當地企業貸款規模每年在1000億元左右,外地銀行份額占到了三分之一。“外地銀行的撤資對當地企業的打擊是很大的。”
這樣的抽貸惜貸在浙江比比皆是,其中尤以溫州、杭州蕭山和諸暨最為嚴峻。康盛家具作為杭州辦公家具行業的龍頭企業,就遭遇了抽貸危機。
去年底,浙江天煜建設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資被工商部門查封,30多家企業受到牽連被銀行收貸。今年3月初,嘉逸集團的“火”引到了康盛家具,到期歸還北京銀行[7.31 1.81% 股吧 研報]的3000萬之后不再續貸,4月初連續又有兩家銀行收貸。
據了解,該公司去年銷售超10億元,公司的經營狀況良好。“其實,公司目前的市場拓展很好。某省圖書館辦公家具項目訂單在2000萬元以上;宜家家居給我們一年的訂單,也超過2億元。被抽貸后,我現在每個月還發工資600多萬元,交稅400多萬元,交銀行利息400多萬元。”該公司負責人表示。
據業內人士介紹,銀行在這個時候往往不擇手段。比如,按期還貸5000萬后出來的貸款可能只有500萬;比如,銀行會強行將企業的流動資金提前劃走;比如,銀行按期收回了貸款,就不再繼續貸款。
“比如一家公司年銷售3億元,貸款5000萬元。3億元的銷售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如果銀行突然拒絕貸款,企業馬上就陷入困境了。” 上述諸暨這家銀行高管分析說。
企業不堪重負
互保暴露的不僅僅是企業危機,也是銀行聲譽危機。
相比較銀行的旱澇保收,企業負擔的最大一部分來自銀行貸款。據浙江一家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去年銷售額10億元多一點,上交的稅收接近5000萬元,用工成本6000萬元,而銀行利息卻達到了5000多萬元,已經接近整個公司的人工成本。這就是民生銀行[5.83 2.64% 股吧 研報]行長洪崎曾公開直言“銀行利潤高到都不好意思說”的原因。
一家企業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向銀行貸款1000萬元計算,企業必須先存入銀行1000萬元,這借來的1000萬需要支付至少5%的傭金。然后銀行開出承兌匯票后去貼現又需要至少收取3%的手續費,如果要開發票,還需要繳納至少1%的稅費,再加上銀行最低6%的貸款利息,總計起來企業需要支付15%的成本。
這并沒有結束。一般來說,企業往往使用的是6個月的短期貸款。“經過這一輪手續之后,企業常常是還沒有開始使用這筆貸款,就又得繼續以上述方式申請新的貸款,最后的結果則是企業的成本越來越高,銀行的利潤越來越大。”
這就是為什么諸暨市政府在協調會上要求免除銀行回報的原因。據諸暨市政府3月14日協調會紀要表明:銀行要減輕企業財務成本,平移新增貸款按照基準利率計算,不準收取其他費用并免去回報。而銀行則以內部審批不能通過為由不予履行。“互保暴露的不僅僅是企業危機,也是銀行聲譽危機。”上述諸暨一家銀行高管認為。
曾和浙江菲達環保[11.55 3.22% 股吧 研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上峰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資組建諸暨聯合擔保有限公司的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表示,在目前這個階段,銀行要給企業信心和希望,特別是對那些經營狀況良好、只是受擔保鏈影響的企業雪中送點炭,冬天就會熬過去。
協調需要政府
合則兩利斗則俱損,如今銀行面臨的是要命還是要錢的問題。
浙江互保企業頻頻告急,各地紛紛出臺救助政策。
6月21日,浙江省政府召集人行杭州中心、浙江省銀監局、浙江省高院以及數個省內城市,召開了以金融為議題的會議,并出臺了26條金融服務措施。措施要求銀行“對經營情況比較好的、但因涉足互保問題而受影響的企業,相關區縣政府應協調相關金融機構,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設置防火墻,不使優質企業受到影響”。
針對中小企業,浙江政府要求各個銀行確保省小微企業的貸款增速不低于貸款平均增速。并且支持批量增設小企業信貸專營服務機構。
與此同時,浙江開始探索建立省級金融市場投資主平臺,推動設立浙江股權交易所,為各類企業提供股權托管、股權融資、股權轉讓、私募債券融資等服務。培育、規范托管和掛牌企業,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
地方則紛紛出臺措施。據記者了解,除杭州蕭山外,溫州、寧波、臺州、諸暨、金華、蘭溪、衢州、瑞安、湖州等地設立了轉貸救急專項資金。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措施無法應對浙江企業面臨的危機,關鍵在于銀行不要恐慌性抽貸惜貸。
諸暨市人大常委會財經委主任張煒明公開表示,要解決浙江的互保危機,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省政府在這方面的主要職責是協調金融環境,主要領導應該到北京與各大銀行的總行行長進行溝通協調;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協調社會環境,倡導企業公開透明,信息對稱,以遏制謠言的發生,尋求社會各界的支持。
“合則兩利斗則俱損,如今銀行面臨的是要命還是要錢的問題。逼著政府把企業家抓捕了,意味著企業垮臺了,銀行債務能不能還就成了未知數。”一位當地企業界人士說。
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認為,銀行不能聽風便是雨、草木皆兵式地抽貸、惜貸。“良性供貸好戲連臺,隨意抽貸一起倒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