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4日下午召開了“陶業長征。全國陶瓷磚產能及產區調研活動”啟動會,將有專門的調查組赴我國中部地區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及河南五省建筑陶瓷行業產能進行詳細調查,“通過此次梳理陶瓷磚產能及相關數據、產區分布情況及發展形勢,將對整個產業鏈的所有決策者、投資者以及經營管理者的決策活動提供科學有力的依據”中國建筑陶瓷協會副會長繆斌先生如是說。同時他也表明此次調查對行業的整體提升、調整和優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陶瓷磚產區產能現狀
隨著近年來廣東和福建的陶瓷產業轉移速度加快,陶瓷產業慢慢開始向周邊省區擴展,它不僅轉移到湖北,也轉移到周邊的江西、湖南、河南這些省份,緊鄰湖北的省份實際上也布局了非常龐大的陶瓷產業,造成陶瓷產業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局面,大大小小的陶瓷廠區開始林立。另外從各地發展的數據來看,這些產區一直在不斷地增加中,但是由于速度較快,政府和協會方面也難以掌握全面的情況。從10年前的10多億的產能到2010年的70多億再到今年2011年的更為龐大的未知之數,隨著最新的數據以及國內外市場反應情況顯示,很多人士認為國內瓷磚產能有過剩征兆。
行業人士評論陶瓷產能“過剩”
金意陶陶瓷副總經理黃雪芬女士認為從國內外市場范圍來看,中國陶瓷的產能的確是過剩的,但是總體市場過剩并不代表企業不能繼續發展,不代表企業的目標市場過剩。并表明對金意陶未來的發展是很有信心的,產能過剩并不影響企業,但確實是需要這么一個全國陶瓷磚產區產能報告來支持企業市場各方面決策。確實對于金意陶而言,它針對的是仿古磚市場,在國內外市場中這個仿古磚市場還有很大的一個發展潛力,全國瓷磚的產能如何對其影響確實不大。作為一個企業,要從微觀上去把握自己的目標市場走向,觀察行業大環境的情況下不能盲目消極。
而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會長繆斌先生則認為“計劃經濟造成產能過剩是一個短缺經濟,市場經濟如果沒有過剩就不叫市場經濟,有過剩才有淘汰才有進步。瓷磚行業作為一個完全市場化的行業,內部企業盈虧自行承擔,他們會根據市場發展來去評估產能,進行一個良性的競爭。所以我覺得總體上發展良好,有這種過剩的苗頭,但是不影響大局的發展。”
佛山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伊虹博士也認為從目前的狀態看行業沒有絕對的過剩只有相對的過剩,這是取決于我們大環境的經濟增長和房地產的發展。單單是考慮未來3600萬套保障房的計劃,按照每套房子80平方瓷磚的預算,這里就蘊含這一個巨大的消耗市場。過剩這個言論在97年“白色恐怖”事件中被放大過一次,那時候是17億的產能,但是行業卻沒有垮下去,而且做得很好。到現在70多億也是一樣,記者相信社會在進步,行業在進步,產能也一樣在進步。就如同“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各項數據指標一樣在不斷地翻倍,這預示著社會的一個進步。
在記者看來關于中國陶瓷產能過剩一說只能是相對的,因為從陶瓷產業內部來看,產能的變化是由于產業格局的不斷調整,比如原先拋光磚占主角,但是由于節能減排的號召其已納入淘汰的隊伍,慢慢地其他釉面磚、仿古磚就會慢慢主導市場,自然會擴大產能。隨著三四線城市的建材需求日漸抬頭、隨著現代家居消費要求的增加,都給這些龐大的產能帶來強勁的釋放基地,這也可以說是順應時代以及市場的需求而產生的一個產能。當然行業應該關注怎么去優化這樣一個高速成長的產能,避免生產沒有競爭力、同質化的產品,避免資源浪費、重復性地產能建設,要引導產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