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雖需用辯證地眼光來看待它的成與敗,但放眼陶瓷行業,在節能減排的問題上卻連具有值得爭議的國家強制實施的法律、法規都不曾形成體系,明文發布。
今年6月1日是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即俗稱的“限塑令”執行3周年紀念日。《通知》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提供的數據,“限塑令”實施三年來,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年使用量減少240億個以上,累計減少塑料消耗60萬噸,相當于節約石油360萬噸,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了2/3以上。
成績的背后,隱藏的是政策得不到長期、有效落實的弊病。時至今日,超薄塑料袋仍充斥于各地農貿市場等監管力度難的區域,違規塑料袋照舊肆無忌憚地在商鋪地攤使用。
據中國食品包裝協會透露,2008年6月“限塑令”的執行使全國3萬多家生產企業減少了一半左右,但現在生產企業數又回升到了2萬多家,有80%的停產企業恢復了生產。“白色污染”近三年走出了一條“U型”泛濫之路。
可以說,“限塑令”作為具有國家強制性的法規,成為了近期國內最值得反思的政策之一。
然而,“限塑令”雖需用辯證地眼光來看待它的成與敗,但放眼陶瓷行業,在節能減排的問題上卻連具有值得爭議的國家強制實施的法律、法規都不曾形成體系,明文發布。
眼前有著這樣兩組數據。其一,當前全國在用窯爐數量達到了3000條,國內陶瓷行業年燃料消耗達到了驚人的4000萬噸,僅次于水泥行業,熱能使用效率僅為30~40%;其二,窯爐作為陶瓷生產的核心,只要窯爐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做到位,理論上陶瓷生產是可以節約50%能源消耗的,尤其是在當前的實際條件下,干法制粉、球磨改造、窯爐低溫快燒、瓷磚減薄等方案的實施將可使陶瓷制造立減10~15%能源消耗,每年700萬噸能耗可因此節省下來。
在以上兩組驚人的數據面前,行業的節能減排的現狀卻是一方面對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的制裁無相關國家系統性的強制標準可依,更無對這些企業強制關停、整改的強制手段推出;另一方面,對于行業現階段技術條件下可以全面推廣開來的節能減排的系列方針政策也無國家體系化的強制手段得以鼓勵與支持,可以說整個陶瓷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在當前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隨著廣東省政府對廣東陶瓷產業的轉移,全國各地形成了陶瓷產業遍地開花的局面,也催生了諸多地方政府“不作為”現象的泛濫。有些地方政府在對陶瓷產業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對企業前期的“園區考察”工作做到了全程陪同式地周到服務,到了簽約之后就對企業不管不問,致使許多企業不得不放棄在當地砸下的血本另尋去處;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對入駐陶瓷企業采取低門檻或無門檻的標準,一切以提升本地GDP為宗旨,尤其是在節能減排領域更是毫無要求,使得陶瓷行業的“產業轉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污染轉移”。
在這些地方政府不作為的背后,還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半作為”的處事風格。如前不久,記者在走訪國內某陶瓷產區時,該產區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政府最近在當地掀起了“企業節能減排改造評比”的活動,對本地節能減排改造力度大、效果好的企業實行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但對新投產即為節能減排額外花費數千萬元,采用行業最先進節能設備、技術的企業則無任何鼓勵措施。
值得欣慰的是,行業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更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行業節能減排數據收集、政策制定的行列中來。2011年5月25日,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窯爐暨節能技術裝備分會在佛山成立了。在分會成立大會上,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繆斌指出,中國政府曾作出了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這意味著陶瓷行業的節能減排未來大將成為關系行業生死存亡的問題,但在如此嚴峻的形式之下,國內陶瓷行業的低碳環保卻無標準可依,因此窯爐暨節能技術裝備分會的成立是十分有必要的。
未來,該分會將緊緊圍繞行業的節能減排展開工作,組織調查各產區窯爐熱工設備狀況和實際能耗數據,為行業的節能減排研究和目標提供依據,也為國家制定行業節能減排強制標準提供參考數據。
相比之下,在行業“三高”的現狀面前,我們無權指責“限塑令”的執行不力——起碼治理“白色污染”其已賣出了堅實的一步,對于陶瓷低碳化標準的制定,我們的行業仍在原地徘徊。我們需要的是在行業、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將本行業的綠色、低碳強制化標準制定出來并形成完整的體系。
相信,隨著行業各鏈條相關企業環保、危機意識的不斷強化,在行業協會及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下,屬于陶瓷行業治理“三高”的“限塑令”在不久的將來將全面推出并強制執行起來。
